CNAP企业级一体化全栈云原生平台
什么是CNAP
CNAP(Cloud Native Application Platform) 是企业级一体化全栈云原生平台。 协助企业构建“以应用为中心”的企业现代化 IT 基础设施,推进企业云原生战略的实施。CNAP以应用为中心,为企业提供云原生应用开发框架,帮助企业快速构建以微服务为核心的云原生应用。同时CNAP提供基于 Kubernetes 的容器云运行时环境,帮助企业在公有或私有云、虚拟化或物理机等异构基础设施上快速构建及运维云原生运行时环境;并提供完善的容器管理、DevOps工具链、微服务治理、可观测性、应用管理等能力,实现云原生应用的工程效能的提升。
产品功能
- 平台管理和容器调度服务
- 图形化离线部署
- 开箱即用基础技术服务
- 端到端研发流水线
- 快速应用部署
- 内置微服务治理
- 多租户资源管理
- 多维度运行时观测
为什么选择CNAP
一体化平台,支撑云原生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作为云原生应用开发与运维一体化平台,提供了应用上云、应用云原生化的部署能力,包括编排式以及模板式的部署方式;在此基础上,客户部署完成之后对应用的整个运营、维护、包括到最终应用的“销毁”,CNAP在监控层面提供了监控、日志、审计、告警、事件查询 等多种方案,并且可以通过平台本身自带的组件保障企业应用的高效可靠稳定运行。
DevOps能力的支持
CNAP提供了从代码的拉取、自动化的编译测试以及通过自动化部署到各级环境、 包括灰度环境验证,直到最后上线运行的一体化DevOps能力。CNAP可对整个过程以及上线后的运行持续进行运维监控,以及线上各类测试,并进行反馈,因此可以很好地帮助企 业用户实现应用的快速迭代交付变更,以便于快速响应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助力企业软件交付的效率提升,帮助企业IT实现数字化运营。
多云兼容,避免供应商锁定
容器封装了运行应用程序所必需的所有相关细节,如应用程序依赖性和操作系统。随之而来的好处就是其灵活的适配性,客户可以从多家云服务提供商购买云服务,各项目中的云服务提供商各不相同,私有云、公有云共存,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更换云服务提供商,保证底层服务的变化对于应用影响最小化。
多租户,细粒度权限管理
平台提供了逻辑层面的资源隔离主要包括API的访问控制,针对用户的权限控制。为了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平台实现的多租户技术既可以实现多个租户之间共享底层系统资源和管理资源,同时又可以实现各租户系统实例配置和资源配额的个性化定制。在多租户场景下,以命名空间(Namespace)为作用域进行资源配额的管理,一个资源配额对象 (ResourceQuota)可根据各用户需求为用户的命名空间(Namespace)分配容器资源。通过网络策略(NetworkPolicy)用来实现隔离性,只有匹配规则的流量才能进入Namespace/Pod,同理只有匹配规则的流量才可以离开Namespace/Pod。
应用仓库/商店,支持系统级复用
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基于Helm的应用商店,应用商店其实就是一套应用管理机制,将可复用的组件,打包成应用,经审核后,进入应用仓库,可重复部署到多个应用系统运行环境。应用商店可以作为不同团队共享数据、中间件和办公应用的场所,有利于设立构建和交付的行业标准。
向导式GUI,极简体验
图形界面,平台中的相关操作实现了,将复杂繁琐的文本与命令行操作转化为向导式的图形界面实现交互,降低了对客户容器相关技能的要求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高了使用效率。
离线部署,适应网络受限环境
提供完整的离线部署程序,支持Kubernetes及相关依赖组件的离线部署,扩展集群节点等。部署服务降低了安装复杂性,提高部署效率,节省安装部署的时间,缓解了访问外部资源 不畅导致的安装配置方面障碍。
CNAP有什么价值
降低上云门槛
遵循云原生架构理念,推动基础平台能力持续下沉。CNAP作为云原生应用平台,将更多的技术能力下沉到平台,让企业IT架构往云端迁移更加便捷。
优化IT架构
IT架构的下一站,就是云原生架构。新一代的IT架构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更优的IT架构将更好地支撑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
提升用户体验
云原生应用具备更高的可用性、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质量,可以减少数字时代用户的使用障碍。
降低业务风险
基于可信的云基础设施,满足客户对IT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和高安全要求。
加快创新速度
依托强大算力的云基础设施,构建“小步快跑”的微服务化应用,实现模块化迭代和快速试错,将每次业务升级的影响降到最低。此外,自动化流水线、API集成、业务持续发布,可以帮助内部技术和业务团队之间形成更紧密的合作。业务发布频率,基本上是按需发布,不受任何发布窗口、质量风险的限制,最大化了业务快速推向市场的能力。
优化人才结构
云原生技术的大量应用,使企业内部的分工发生了变化,业务人员、开发人员和运维人员组成结构发生改变。总体上,企业内IT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核心业务上。